1、五尺道位于盐津县豆沙关,唐袁滋摩崖石刻就在五尺道旁崖壁上。
2、 五尺道始建于秦朝,现残存长约350米,道宽5尺,每级尺阶宽窄高矮不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3、从关河东岸上缘三曲而至摩崖,路面留有马蹄痕数十个。
4、五尺道,自秦以来,就是滇川的必经要冲。
5、北起宜宾、南至曲靖,途经盐津、大关、昭通、鲁甸、宣威等县,唐樊绰《蛮书》称之谓“石门道”。
6、 在磅礴浩荡的乌蒙大山里,有一条路,从远古走到现在。
7、它,就是著名的五尺道。
8、古道漫漫,五尺道从历史的深处走来,绵延1900余里,跨越了2200多年。
9、 石门,五尺道进入云南盐津后第一道“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天险雄关。
10、它位于昭通市盐津县西南21公里处关河北岸的悬崖上。
11、这一带地势奇险,据《蛮书》记载:“石门东崖石壁,直上万仞;下临朱提江流,又下入地数百尺,惟闻水声,人不可到,西亦是石壁,旁崖亦有阁道,横阔一步,斜亘30余里,半壁架空,奇危虚险。
12、”石门关隔关河对岸为一片大石岩,笔直而上,矗立江边,宛如一冲天石屏与石门关夹峙关河,相距约二三十丈,远观俨然一石门。
13、五尺道沿东北侧而行,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势,故名石门关,后因清朝初年在此守关的彝族将领叫“豆沙”而又称豆沙关。
14、 雄关漫道,沿五尺古道拾级而上,越过楚图南先生题字“石门关”的威严石门,头顶绝壁千仞的关口北岩,脚踏“逝者如斯”的古朱提江,肃然伫立,驻足凝思,禁不住思古之幽情涌上心头。
15、 公元前250年,秦派李冰———就是那位因修筑都江堰而造福万民,遗荫千秋的蜀郡太守,开始在僰道(今宜宾)的崇山峻岭中开山凿岩,修筑通往朱提(今昭通)的驿道。
16、李冰采用积薪焚石,浇水爆裂的方法在陡峭的山崖上凿道,艰难地把道路向南推进。
17、这是人对自然的征服,是文明对愚味的一次伟大进军,是梦幻和向往的一次冒险。
18、 历史,从五尺道上曲折而缓慢地走过。
19、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又开始了对这条道路的续修,五尺道的修筑,于公元前112年完工,从僰道经朱提(今昭通),达建宁(今曲靖),史称秦汉之际,川滇之间“栈道千里,无所不通”。
20、 公元794年,唐朝与南诏恢复关系,唐遣使册封南诏,派中丞御史袁滋一行奉旨入滇,他沿五尺道经石门关时刻石记行,这就是著名的“唐袁滋题记摩崖”,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摩崖面积为0.44×0.36米,自左至右,竖书,共8行,122字,每行3至21字不等,左7行为隶书,末行题名为篆书。
21、摩崖是唐朝和南诏重新和好,各民族久远统一的有力铁证。
22、 2200多年,五尺道与昭通历史有着太多的纠葛。
23、杜宇从这里带领他的部族北上,在成都建立了蜀国;诸葛亮用兵南征,七擒孟获,从这里凯旋;忽必烈挥师迂回,包抄南宋;元世祖至元年间,马可波罗在五尺道上也留下了他的足迹;明太祖数十万士兵平定云南;鄂尔泰改土归流;护国军北上讨伐国贼;姜亮夫只身入蜀求学,成为一代国学大师;龙云崛起炎山,成为云南王……他们走的都是这条路。
24、 古道上的每一级石梯,都是历史的链条,青石砌成的路面,镌刻着马帮流下的深深的蹄印,千年的磨砺,在石梯上刻上了道道的历史。
25、在至今保存完好的石门关350米不甚规整的古道上,留下了243个深深浅浅的马蹄印,其中约10厘米深的有39个,最深者竟达12厘米,这是一茬又一茬马帮成百上千年行进于此留下的仿佛穿越过悠远岁月悄然开放的花朵,释放着远古的幽香,撩人遐思,它们像一只只精美的酒杯,满盛着马夫们酸甜苦辣的风情故事,让人用想象去品饮,不由得使人想起唐诗中的刀剑,宋词中的花朵,元曲中的柔情,以及那边走边唱的马铃声。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