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 内容页

5014.4亿元!看青岛“经略海洋”答卷|每日视讯

发布时间:2023-06-05 06:03:43 来源:青报观象山

海洋生产总值一经发布,总会备受关注。因为这是海洋实力的具体体现,是衡量城市间海洋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近日,青岛公布2022年海洋生产总值:完成5014.4亿元,同比增长7.5%,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3.6%,占全省、全国GOP(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0.8%和5.3%,总量稳居全国沿海同类城市第一位。


【资料图】

山东港口青岛港

5014.4亿元这个数字,让人不由得想起2019年青岛定下的阶段目标:到2022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超31%。从这个角度而言,青岛实现了当初既定的发展目标。

今年上半年,青岛又立新目标。印发《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服务新格局凝心聚力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工作图谱(2022-2026年)》,力争到2026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640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约33%。

那么,青岛5014.4亿元海洋经济从哪里来?未来要突破6400亿元,又该如何继续发力?

01

“核心层”迈向高端

海洋生产总值规模多少,关键在于主要海洋产业这一“核心层”的发展程度。

经多年部署发展,青岛海洋产业门类齐全。其中,在15个主要海洋产业中,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等80%产业规模居山东前列,部分海洋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海洋船舶工业同比增长6.1%,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7%,海洋工程建筑业同比增长4.2%,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同比增长14.7%,海洋交通运输业同比增长27%,海洋旅游业同比增长3.4%,海洋电力业同比增长3.9%,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同比增长8.8%,海洋渔业同比增长4.1%......2022年,青岛一个个海洋产业的数据增长,共同成就了5014.4亿元这一海洋生产总值。

国信1号

这些具体的海洋成果,会让我们对数据增长更有“感觉”。2022年,全球首艘10万吨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实现首批大黄鱼起捕上市;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深蓝1号”网箱首次实现低纬度规模化养殖大西洋鲑。近年来,青岛践行大食物观,大力向海洋要食物,克服传统养殖空间制约,创新工船养殖和深远海网箱养殖模式,海洋渔业等海洋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示意图

青岛造船厂交付我国首艘自主航行集装箱商船“智飞号”;青岛海工建造并交付国内最大最智能的企鹅圆筒型FPSO,开工建造我国自主设计的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百发海水淡化扩建二期工程顺利完工,海水淡化规模达到34.1万吨/日,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这一个个案例都在表明,青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水淡化业等海洋新兴产业持续较快增长,正在塑造更强优势,实现高端发展。

董家口海水淡化项目

总体来看,青岛海洋产业门类齐全,海洋产业结构比较均衡,海洋发展多元驱动力强劲,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

02

“支撑层”国内一流

15个主要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核心层”,而海洋科研教育和海洋公共管理服务则是海洋经济的“支撑层”。2022年,青岛海洋科研教育、海洋公共管理服务占全市海洋GDP的比重为21.3%,同比增长4.6%,呈现稳步迈进的局势,成为蓝色经济强支撑。

如何理解海洋科研教育和海洋公共管理服务?其实它代表的是一座城市海洋科研、教育以及海洋管理、海洋信息服务等公共管理服务能力。毫无疑问,青岛该领域在山东、全国都表现出众。据统计,青岛海洋科研教育和海洋公共管理服务占山东比重约40%,位居山东第一、国内前列。

海洋所南海路园区

这是青岛历经70余年长期积累的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青岛布局了一批“国字号”涉海科研院所。例如,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国立机构——海洋所;我国成立最早也是目前实力最强的综合性海洋水产研究机构——黄海所,我国第一个、世界第五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国家深海基地。依托这些海洋院所及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青岛积累起全国独一无二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其投入产出,有力支撑了海洋产业发展。

2022年12月,青岛研发海洋一类新药BG136获批启动临床试验

往远了说,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经历的“藻、虾、贝、鱼、参”5次海水养殖浪潮,均起源于青岛,依托青岛科研力量,然后推广到全国沿海。往近了看,21世纪以来,青岛加快实施透明海洋、蓝色粮仓、蓝色药库等一批大科学计划,不断产出原创性重磅成果。2022年,青岛自主研发的免疫抗肿瘤海洋一类新药“注射用BG136”获批临床,成为国际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抗肿瘤海洋药物,“蓝色药库”开发实现新跨越,是青岛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发展的一个“潜力股”。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这就是海洋科研教育管理的力量。当前,青岛还在不断塑造新的竞争力。在海洋科研方面,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国家深海基因库等一批高能级平台加快建设;在海洋教育方面,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齐鲁工业大学海洋技术科学学部等科教基地加快发展;在海洋公共管理方面,建成全国首个海洋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加快激活沉睡的数据资产,推动更多海洋数据实现有序流通、交易。

如今,青岛聚集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这是青岛海洋科研教育和海洋公共管理服务领先发展的底气所在,为青岛打造海洋产业新的增长点提供了强大支撑。

03

朝着突破6400亿元迈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吹响了海洋强国建设新的奋进号角。海洋发展走在国内前列的青岛,如何继续发力,实现2026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6400亿元的目标?

找准切入口,构建经略海洋全新格局。海洋产业发展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海洋生产总值的规模大小。当前,青岛已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40余个单位参加的市委海洋发展委员会,统筹协调全市海洋发展。市委书记陆治原近日海洋调研时强调,要不断提升海洋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和深海未来产业,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要创新工作路数打法,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合力。

招引大项目,增强海洋经济发展后劲。招商引资是推动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瞄准全球产业链前沿领域、技术链主流方向和价值链高端环节,超前部署,招商引资,青岛就能保持海洋领域的优势。青岛也正致力于此,围绕头部企业,锚定海洋渔业、海洋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新能源、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航运服务等“六条赛道”,强化重点招商、“链式”招商。

“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揭牌

破题产学研,不断形成更多产业优势。历史已经表明,众多海洋院所、高校在青集聚发展,是青岛筑梦深蓝的最大底气。而依托青岛涉海企业、院所高校,进行科创平台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等,是将海洋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的重要途径。深谙于此的青岛也正打造更多高能级海洋平台,例如“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国家三大深海平台、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等,推动更多优质资源互动耦合,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海洋发展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当前,青岛正按照中央赋予的“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带动形成一批现代海洋城市”定位,加快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引领海洋发展,青岛有基础、正加力,更需继续全市上下“一盘棋”,久久为功。

(作者 勋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