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根据农业农村部小麦机收调度显示,目前全国收获冬小麦进度超过8成。其中河南麦收基本结束,江苏进度过九成半,陕西进度过八成,山东进度过七成半,河北进度过半,山西进度过四成。
在麦收过后,小麦要迅速进入运输和仓储阶段。粮食收获的前半程我们昼夜不息,在粮食仓储这个后半程,也同样不能“掉链子”。
从依山挖地古法储粮到专业现代智慧粮仓,我们的储粮历史经历了怎样的传承和改变?一座现代化的粮仓是如何运用新技术让小麦“颗粒归仓”并且在未来妥善保存的?农户家庭储粮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粮仓“变形记”
古往今来,粮食问题历来是安邦定国的头等大事。河南工业大学王殿轩教授介绍,我国建造粮仓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历朝历代建粮仓储粮主要起到平抑物价、赈济灾荒的作用,政府在丰收时大量买入粮食,防止谷贱伤民;等粮食歉收时,就用囤粮赈济灾荒。这些粮仓建造形式各异,有的在地下挖出,有的利用山体建造,还有的直接在地面建造粮囤,周边围起来派军队进行保护。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的粮仓主要是庙宇、祠堂或民房,防火、防盗、防潮等基本功能也都具备。粮仓的标准化从五十年代开始,由于当时民房已不能满足储粮要求,粮食部门引进推广了苏联的储粮仓,俗称“苏式仓”,也叫“标准仓”“矮胖仓”,但这种粮仓只能包装不能散装。到八十年代,由于流通过程中由包装改为了散装,苏式仓性能明显不足,国家结合自身的工程技术材料和建筑能力,建设了一批基建仓,粮食可以直接散装进仓,也称“散装仓”。
1998年,国债投资增加了1000亿斤的仓容,建造了一批高大平房仓、大型浅圆仓、立筒仓等仓型,这些仓型开始有了标准化的图纸设计,仓内配备的储粮技术和工艺也都有了标准的要求。
智慧粮仓助力“不坏一粒粮”
历史发展到今天,一系列现代化、智能化的技术也让粮仓变得越来越“高大上”。河南郑州兴隆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代永介绍,目前新技术用来进行粮食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粮情检测,实现了定时自动检测粮温、仓温仓湿、外温外湿,对比分析同一仓房内的任何时间段的两次粮温变化的幅度差值,并具备可设定升温异常点的报警提醒功能。
二是害虫检测,通过全仓布置的害虫检测通道,实现电脑系统定时定点检测,能够对粮堆的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磷化氢等气体浓度进行检测,根据数据变化分析粮堆虫害的变化情况。
三是出入库系统,按照流程车辆进库倒库,全程监控,同时粮食检验和过磅称重的数据,都可以自动留存,不同部门之间可实现资源共享,单位内部成本核算更加便捷高效。
四是智能化通风系统,实现了自动管控,实时开启通风功能,尤其在大风雨雪天气可自动关闭窗户、风机等功能。
五是氮气气调系统,实现了无化学药剂的杀虫,达到了绿色储粮的目的。
六是环流熏蒸系统,在少用药的前提下快速均匀分布毒气浓度,粮食仓储行业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各库点库存粮食的远程在线实时监控,同时也将粮情检测、智能通风、内环流控温、智能安防等系统进行标准化的集成,有助于推进智慧粮库的建设,实现绿色储粮,提升仓储保管能力。
家庭储粮防虫小妙招
国家储粮越发先进,家庭储粮也有小技巧。代永建议,对于普通农户家庭而言,首先要注意储存条件,粮仓要具有良好的密封、隔热、防潮和防暑性能,放置粮仓的房间要保持整洁的环境,做到室内不堆放杂物、地面不留散落的粮食,屋顶不漏水、地面不返潮,室内通风和干燥条件良好。其次,存放前,要利用天气,日晒后趁热入库,或在最寒冷的季节低温入库,粮仓密封,不给外界害虫进入的机会。
储存过程中出现储粮害虫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是日晒杀虫法。无风炎热的夏季晴天,太阳直射可使粮温达到40~50℃。尤其在上午9点后,将生虫的粮食摊薄在晒场上暴晒,厚度一般不宜超过10厘米,下午3点后可将粮食收拢,热闷1-2小时,这种方法对于绝大多数粮食外的仓虫杀伤力可达99.5%。
二是冷冻杀虫法。选择晴朗干燥而寒冷的夜晚,将生虫的粮食搬至仓外摊薄冷冻,冷冻过程中勤翻动使受温均匀,夜晚-5℃的温度可连续冷冻2-3个晚上,最好趁日出之前将粮食搬入粮仓覆盖密封,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冷低温。
特别提醒,农户储粮时禁止使用磷化铝片剂杀虫。作为一种剧毒的熏蒸剂,磷化铝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产生有毒的磷化氢气体,而农户的储粮设施普遍密封性较差,磷化氢气体又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因此无法达到安全熏蒸的距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